常常有人問我們十三香滷包可不可以作茶葉蛋?當然可以啊,比一般外面賣的超商茶葉蛋好吃多了呢。茶葉蛋其實就是一種用茶湯作為基底的滷水長時間滷出來的蛋,一般作法在茶湯當中除了加上醬油、糖之外還會加入八角、桂皮、花椒這類中式香料,如果把少少幾款中式香料用十三香滷包來取代,香味會更富有層次而且雋永。
不過茶葉蛋終究不是滷蛋,還是要以茶香為主旋律,所以滷包與滷水的比例不能像是作十三香滷味的那麼濃,我自己實驗覺得差不多一個25公克的十三香滷包對上1500ml的清水就可以了,才不會搶掉茶湯的風采。
放多少茶葉一起煮也是學問,一般泡茶的話多用國際標準茶葉競賽標準:茶水比例1:50泡5分鐘。不過作茶葉蛋的時候茶葉是在熱水中一直滾著的,用這樣的比例太濃了,你可以先用1:100(茶葉比水)的比例來試試看喜不喜歡這樣的茶味濃度,以後慢慢增減。
以1500ml的清水來煮茶葉蛋需要15g茶葉,你可以用茶葉或茶包,如果用茶包的話要先看一下包裝說明確認每個茶包的茶葉重量,茶包重量很混亂,正常來說按照英式紅茶標準每杯150ml配1個茶包的話,標準紅茶包應該是3g,但實際上大品牌的紅茶包只有2g。台灣一些本土小農茶包則從1.5g~4g不等。總之要自己換算好,不要看到食譜寫幾個茶包就放幾個,需要換算一下重量。不過總之茶葉的量要夠,不然只是普通的滷水煮蛋而已,稱不上茶葉蛋。
煮茶葉蛋大多是用紅茶,也可以用烏龍茶、包種茶這類發酵程度不一的半發酵茶。綠茶雖香氣清新但不耐煮泡,比較不適合茶葉蛋這樣的煮法。你也可以試試看用兩三種茶葉混搭看看,很多知名茶葉蛋老鋪據說也是用混搭的,不過我並不清楚他們的配方。
台灣人比較喜歡用醬油跟糖的調味,滷起來鹹鮮黑亮很符合台灣人對茶葉蛋的期待,不過在古代中國的茶葉蛋似乎並不加醬油。清代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記載「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做點心。」
看來只用鹽來煮茶葉蛋也是可以的,不過古代文人寫的食譜你隨便看看有點遐想就行不必把份量當真。以隨園食單這份茶葉蛋食譜來說吧,100個雞蛋大約是5000公克,而清代1兩鹽的重量大約是37公克(各地有誤差)。一起煮的茶湯就當跟雞蛋同重好了,那麼含鹽量是37 / 10000 = 0.37%,這幾乎吃不出鹹味來(人類的舌頭要在鹽量0.7%左右才能察覺鹹味),還不如不要加鹽直接用茶湯清煮然後自己沾鹽沾醬吃。
不過袁枚說的「兩枝線香為度」倒是不錯的參考,這是指燒兩枝線香所需要的時間,據說清代的一柱香時間大約是現代的2小時(好粗的香),兩枝香那就是4小時了。這年頭誰有這樣的閒工夫花4小時煮茶葉蛋啊,不過總之就是要久煮才入味。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試著花4小時煮看看,然後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煮4小時的茶葉蛋是什麼滋味。
十三香滷包在這裡可以買到 <<< 按此進入
十三香茶葉蛋
Course: 鹹點心Cuisine: 中華料理Difficulty: 簡單4
servings30
minutes1
hour20
minutes食材
清水1500ml
醬油120ml
糖15g (可省略)
茶葉:15g(或約6個茶包)
十三香滷包:1個(25g)
雞蛋:10個(1斤左右),也可以更多一些,以茶湯能蓋過為原則
步驟
- 鍋內放雞蛋加適量清水(食譜份量外),開火煮滾後計時10分鐘煮熟。
- 煮熟的雞蛋放置或泡冷水冷卻至手可以拿得住的熱度,用湯匙的背面以適當力道在蛋殼上敲出裂紋
- 空鍋加清水1500ml、醬油120ml、紅茶茶葉15g、糖15g、十三香滷包1個(25g),開火煮沸5分鐘,暫時熄火。
- 將已經敲出裂紋的熟雞蛋放入茶湯中,開小火,煮沸後計時1小時後關火
- 茶葉蛋就做好了
茶葉蛋要吃的時候再剝殼,我拍照的時候沒剝殼所以看不到茶湯浸潤的裂紋(哈哈疏忽了),不過吃起來是很優的噢。可以把做好的茶葉蛋連殼與少許湯汁一起在冰箱冷藏,早餐的時候拿出要吃的份量,用電鍋蒸熱(外鍋0.5杯水),還滿方便的。
十三香滷包在這裡可以買到 <<< 按此進入
煮完關火後,冷卻後放置冷藏,需要把茶葉跟滷包移除嗎?
要移除,不然泡久會澀
不知您的十三香可否與可樂一起滷煮?如果可以是否以1500cc為基礎半小半可樂?
小弟還在等您的十三香,等到再來試試茶葉蛋。謝謝指教
我沒試過加可樂哈哈
請問為何煮沸後還要煮五分鐘呢? 謝謝。
為了讓香料釋放得更完全
可以用壓力鍋,效果更好。
改天來試試看用壓力鍋,感謝分享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