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過年期間看新聞報導知名社群有人發文抱怨過年期間一直有親戚朋友送蘿蔔糕,冰箱的蘿蔔糕永遠也吃不完,發文附上一張煎蘿蔔糕的照片,底下推文留言紛紛表示贊同。我們家倒是從來沒想過蘿蔔糕吃不完的困擾,因為蘿蔔糕的吃法很多,比方說台灣人比較不熟悉的炒蘿蔔糕。
蘿蔔糕台語叫菜頭粿,粿是米磨成漿後蒸煮凝固的食品,本來就是類似米粒麵條這類的主食,米粒麵條可以用來煎煮炒炸,蘿蔔糕當然也可以。除了做成炸粿、煎粿之外,當然也可以做成蘿蔔糕湯甚至炒蘿蔔糕。
在台灣比較少聽到有人炒蘿蔔糕,不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區很常見到賣「炒粿角」的小攤販。星馬炒粿角應該是源自潮州炒糕粿,不過潮州炒糕粿跟星馬炒粿角的調味完全不同,潮州炒糕粿的配料也比炒粿角豪華多了。雖然星馬賣炒粿角的很多標榜自家是潮州原味,但跟潮州炒糕粿已經是兩種不同料理了。
粿角就是切成小方塊的粿,大致來說馬來西亞北部會用白米漿蒸煮的白粿,而南部則會用菜頭粿,至於新加坡則是兩種都有。
把切成小方塊的粿煎到外皮略焦脆然後再加入蘿蔔乾、蝦米、雞蛋、豆芽菜、蔥段一起炒再以醬油略調味,這就是炒粿角,焦脆鹹香的滋味是很多旅居海外星馬華人難忘的家鄉味,材料簡單易備作法簡單,口味也很適合台灣人,可以當作簡單的一餐,非常方便。
炒粿角的調味料主要是醬油,南洋原始版用的是「黑醬油」,所謂南洋黑醬油在當地也稱之為老抽,但這種醬油風味跟廣東老抽完全不同,當然跟台灣醬油更不一樣。
南洋黑醬油非常甜,基本上是用糖蜜、焦糖加上少量生抽調出來的,通常用於沾醬或是炒麵炒粿條。在台灣一些專賣東南亞商品的雜貨店可以找到(雖然選項不多),比較常見的品牌有「祥珍」、「虎標」。
不過我們一般台灣人如果不是那麼愛煮東南亞華人料理,老實說買瓶黑醬油用好幾年都用不完。如果這樣的話我建議你改用台灣的醬油膏跟醬油1比1調勻來代替黑醬油就可以,當然風味跟原本不一樣,只是求個形似與方便而已,另外的好處是這樣調味對台灣人來說還更適口一點。
蘿蔔糕含水量高,當作正餐吃的話,每個人要抓200~250公克才夠,不然吃完很快會覺得餓,要特別注意噢。
炒蘿蔔糕 炒粿角 炒菜頭粿
Course: 米飯麵食, 一鍋煮, 主食Cuisine: 馬來西亞, 新加坡Difficulty: 簡單啦1
人份10
minutes10
minutes食材
蘿蔔糕:2片,約250公克。
肉絲或蝦仁或雞胸肉切丁:適量
雞蛋:1個
綠豆芽:適量
胡蘿蔔:1片(配色用,可省略)
蘿蔔乾切丁:約1大匙
青蔥:1根
韭菜:1棵
胭脂蝦米:約1茶匙
蒜頭:3瓣(切末)
醬油:1茶匙(如果用南洋黑醬油則2茶匙)
醬油膏:1茶匙(如果用南洋黑醬油則省略)
糖:半茶匙
白胡椒粉:少許
鹽:適量(視個人口味)
食用油:適量
步驟
- 首先把蘿蔔糕切成約2.5公分見方的「粿角」
- 把肉絲用少許醬油、胡椒粉、酒(食譜份量外)略醃10分鐘。也可以用雞丁或蝦仁,看各人喜好。但總之要醃一醃才有味道。
- 蘿蔔乾切丁,泡水10分鐘脫鹽,擠乾水備用。我個人覺得蘿蔔乾丁是南洋炒粿角配料中的靈魂,沒有肉絲蝦仁倒還無所謂,沒有蘿蔔乾丁不行。
- 胭脂蝦米略沖水後切碎備用,如果用市售的普通蝦米就只好用酒略泡後切碎。其實蝦米泡過就沒香氣了,但無奈市售蝦米大多腥臭不堪。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建議您用食貨集精心搜找來的胭脂蝦米,安心美味且不腥不臭。
- 豆芽菜洗好,韭菜與蔥切段,蒜頭切碎末,切幾片胡蘿蔔片配色用(沒有也無所謂),如果喜歡吃辣也可以切一點辣椒(食譜份量外)。
- 炒鍋不放油,下蘿蔔乾丁小火煸乾後起鍋備用。蘿蔔乾要去除水分才會香,但之前為了避免太鹹而泡過水,所以需要煸乾才會香。
- 做炒粿角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粿角煎至六面香酥。炒鍋燒熱入1大匙油,加入切好的蘿蔔糕,中火煎到上色。
- 將蘿蔔乾、蝦米、蒜碎、蔥白、胡蘿蔔片下鍋同炒至散發香氣
- 下肉絲與其他食材一起翻炒約2分鐘,將所有食材推至鍋子的一邊,打一個蛋在騰出空間的另一邊
- 將所有食材持續翻炒,最重要是把雞蛋炒碎。加入醬油1茶匙、醬油膏1茶匙、糖0.5茶匙、白胡椒粉少許,翻炒均勻試一下調味,如果不夠鹹就再加入適量鹽調味。
- 加入豆芽菜、韭菜、青蔥段一起略翻炒。裝盤,完成
蘿蔔糕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食物,很容易就能在超市買到,但很多人只知道煎蘿蔔糕,少數人可能知道蘿蔔糕湯,很多人沒聽過炒蘿蔔糕,實在很可惜。善加利用蘿蔔糕,當作日常簡餐真的好吃又簡單,有興趣的朋友試試看吧。
你可能感興趣
夢幻胭脂蝦米 <<< 按此前往看看
有機蘿蔔乾 <<< 按此前往看看